李朋德:提升 “一带一路”测绘地理信息保障能
来源:中国矿业报 编辑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15-06-06 09:42:02 浏览量:1392次 分类:行业动态
“‘一带一路’需要地理信息作为支撑,实现‘一带一路’各类信息的空间化集成。我国虽然还不具备全球高精度地理空间数据产品,但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、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,为‘一带一路’位置服务平台技术输出奠定了良好基础,建议建立‘一带一路’测绘与地理信息协调机制。”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提出了对“一带一路”测绘地理信息建设的观点。
记者:在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大背景下,测绘地理信息工作面对哪些挑战?将提供哪些保障服务?
李朋德: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是党中央、国务院统筹国内外局势作出的重大决策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切入点首先是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、农业技术和节水技术合作、“绿色能源”合作等,在信息化社会中,这一切都需要以地理信息为支撑,实现“一带一路”各类信息的空间化集成、在线访问,为各类决策与应用提供实时定位与导航。
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,总人口约44亿人,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,约占全球比例的63%和29%,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。
根据联合国2013年进行的全球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查,虽然大多数国家拥有基础地形图或基础地理数据库,但数据零乱,发展不均衡,且彼此隔离,难以实现数据信息集成共享与互访。虽有部分国家正在尝试建设网络地理信息服务平台,但均为小范围、少量数据内容,无法支撑本国范围的应用,更无法支撑“一带一路”区域发展需求。而我国还不具备全球高精度地理空间数据产品,亦无法提供覆盖全球的自主位置服务,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全球地表形态和世界综合地理国情的认识、大范围生态环境变迁的全球宏观监测与评估、区域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的评估和行动决策等,限制了我国参与国际事务、实施全球战略的进度和深度,减缓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的提升速度。
但是我国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、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,为“一带一路”位置服务平台技术输出奠定了良好基础。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、北斗导航定位系统,以技术交流、产品展示、人员培训、产品输出等方式,为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提供技术援助,支持其进行地理空间信息的规范化整合、在线发布、网络服务,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区域位置服务平台的联网与协同,进而实现“一带一路”区域信息共享与战略协同。
为此,我们已经向国务院办公厅、科技部、发改委和商务部等部门提出以下三条建议:
一、建立“一带一路”测绘与地理信息协调机制。把测绘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列入领导小组成员,同时加强与地方进行合作,建立全球地理信息协调小组。
二、设立全球测绘重大国际科技工程。利用国际科技合作的方式,形成双边和多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合作,促进合作方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水平,推广我国成熟的卫星遥感、北斗卫星导航、测绘装备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。
三、建立“一带一路”地理信息平台。充分利用“天地图”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,共同丰富数据内容,在此基础上建立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决策支持系统。
四、利用对外援助开展测绘地理信息双边合作。充分利用我国对外援助经费,开展务实的测绘地理信息双边合作,共建测绘基础设施,培养测绘地理信息人才,提高合作方的测绘地理信息能力,服务当地的发展规划、工程建设和社会服务。
记者:提升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水平,装备是核心问题之一。目前我国地理信息装备技术水平发展如何?
李朋德:近年来,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水平明显提升,但高精尖装备依赖进口的严峻现实没有根本改变,国产化程度严重不足的现状,影响着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,也带来信息安全隐患,急需从国家层面加速推进地理信息核心装备的国产化。
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,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活力,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,其核心技术装备需要国产化,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。
目前,我国自主高端地理信息装备产品市场份额较低,高分辨率传感器、卫星导航芯片等先进高端测绘装备市场主流被美国、日本、瑞士等国的产品占据,位置服务应用的95%以上基于美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(GPS),海量、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处理、管理、分析的软件产品也在大量使用国外产品。
国外厂商利用其在卫星导航定位、高分辨率卫星遥感、高端测量仪器、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先发优势,在互联网服务、导航定位产品等领域抢占我国市场。我国的测绘与地理信息科研单位和企业经过多年潜心攻关,在航摄仪、移动测量、海量数据处理、网络信息服务、北斗芯片等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,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、政策引导不够、转化推广机制不健全等原因,国内自主产品尚难以与国际品牌相抗衡,市场推广困难。
为了扭转这种局面,个人建议:一是把地理信息核心装备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。加大对数字航摄仪、激光扫描系统、多源数据处理系统、地理信息服务云平台等国产地理信息重大装备研制的资金扶持力度。二是出台政府采购中的国产测绘地理信息装备采购优惠政策。在重大工程中优先使用,鼓励各行业部门及企业使用国产化测绘地理信息装备。三是建立国产化地理信息核心装备创新链。形成研制、测试、中试、推广应用等环节的一站式快捷通道,加快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发展。
记者:“一带一路”把我国和其他周边国家联动起来,地理信息工作也应具有更广的全球视角,具体如何体现?
李朋德: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战略的实施既需要各层级地理空间信息强有力的支撑,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获取相关区域的遥感影像数据。国际用户对我国卫星资源的期望很高,然而我国的卫星地面接收站基本上建在国内,严重制约了卫星获取能力的发挥,随着卫星数量的不断增加,更加难以满足我国对全球快速获取遥感影像的迫切需求。尽快建设我国遥感卫星全球接收服务网络体系,不仅事关国家经济发展,而且对国家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。
我国具备在国外独立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及服务系统的能力,委内瑞拉遥感一号卫星数据的成功接收与应用即是证明。我国也与南非、巴西、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合作建立了遥感卫星地面站,拥有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。在外交条件上,当前国际形势有利于我国在境外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,非洲、西亚、南美等多个国家都主动与我国有关部门接洽,商谈合作开展卫星地面接收站的有关事宜。在经济形势上,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有利于我国建设全球化的卫星数据接收体系,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国在全球及区域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力,同时也可以促使有关企业“走出去”,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。
我国遥感卫星全球接收网络体系建设是国家行为,外部需要国际合作,内部也需要加强组织领导,国家发改委、外交部、财政部、商务部、科工局、测绘地信局等部门要协同推进,开展以下四项工作:
一是统一规划。要加快遥感卫星数据全球接收网络体系的规划、论证与资金筹措等。
二是分步建设。要多接收站同步设计、分步实施,要优先建设完成几个重要位置的国外接收站,保障我国重大国际战略实施和国内重大工程建设。可以选择目前有合作意向的委内瑞拉、巴西、澳大利亚等关系良好且易于谈判合作的国家开展建站工作。
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。国家财政投入引导资金,积极吸引民营资本。对于委内瑞拉、巴西以及非洲等一些国家,考虑到其经济建设发展对卫星遥感数据的巨大市场需求,可以鼓励这些国家采用提供土地、基建等方面的支持,来合作开展有关地面接收站的建设工作,减少我国的直接资金投入。
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要建立一支可靠的、专业的、能吃苦的人才队伍,吸引高端科技人才、高级管理人才以及高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到海外相关地面站工作,体现中国形象,彰显中国软实力。(刘艾瑛)
- 上一篇: 援疆工作: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并举
- 下一篇: 湖南省科协2015年学会工作会议召开